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7、虚灵不昧,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12、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13、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4、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15、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1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7、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9、 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20、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1、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22、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3、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4、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25、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16、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7、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18、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8、 为学大病在好名。

19、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21、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3、 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24、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5、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6、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7、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28、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9、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30、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31、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32、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33、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34、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35、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36、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37、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8、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3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40、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41、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42、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43、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44、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45、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45、 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6、 君子之学,唯求其是。这求是二字,颇堪咀嚼。

47、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8、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9、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50、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51、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

5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3、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54、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55、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

56、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57、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58、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59、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60、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61、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62、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63、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63、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64、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65、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66、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67、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68、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69、 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70、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71、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72、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7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74、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75、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76、、譬如树木,这诚孝之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77、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 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78、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79、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80、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81、“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82、不识私欲,便不识天理。识得私欲,去掉私欲,天理自现。功夫只有一个,念念去私欲存天理,无须外求。

83、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84、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传习录》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

85、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86、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88、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89、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9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91、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9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93、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94、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95、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96、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97、心若不安,世间万物跟着烦乱,纷纷攘攘,无穷无尽

98、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99、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100、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0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102、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103、克己才是真功夫

105、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106、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